00:07:09
第17届金砖国家(BRICS)峰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之际,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意外缺席引发外界高度关注。这是自2012年以来首次缺席该峰会,而中国总理李克强的到访也被削减至半天行程,折射出中欧贸易紧张及中国内部经济治理的双重压力。
分析显示缺席主因源于内部经济治理压力。近两周中国政府首次公开承认多个行业存在严峻产能过剩问题,同时持续的通缩效应引发企业运营环境恶化。这使得内部协调与监管需优先于外交行程。
美元连续贬值构成系统冲击源,数据显示2023年末至今:
货币对比方向 | 贬值幅度 | 经济传导 |
---|---|---|
美元对一篮子货币 | 累计15% | 降低美债持有收益 |
人民币汇率政策 | 挂钩紧守稳定波动 | 加大制造商定价落差 |
欧元竞争地位 | 单季度增长17%差值 | 欧盟制造业面临夹击 |
经济学家警告这种情况可能成为近40年重复日美广场协议(1985)危机模式的新版本,中国高度防范货币博弈。
金砖机制核心矛盾开始显现政治经济分离特征。随着成员数量在2024年扩展到20国后该框架政治统合力持续扩大,约80个全球南方国家通过该渠道表达支持"一个中国"立场(包括对台政策定位),但在经济领域面临明显制约。
金融流动出现结构化转变:企业资金转移创高峰值香港交易所日均交易量激增
数据现实跨境资本移动剧变(2024年3月来):
贸易失衡形成独特谈判窗口期。中国企业正迅速寻找新型合作点:
新合作基础形成:中欧企业联盟优势互补方向
海外产业联合开发:在东南亚/南美共建工业体系(新能源制造)
技术互补合作:针对欧美供应链进行重组并规避直接技术转移担忧
然而欧洲面临自身协作不足的约束:德国保持1070亿欧元贸易盈余,但仍推行单边商业谈判路线(如针对美国的特定行业关税和解方案)并削弱欧盟对外商谈地位。
各国财政差异显著造成行动不一:法国与希腊财政赤字率为欧盟核心国平均值的1.8倍,意大利政府利息支出规模已达其国防预算两倍。
趋势评估总结2024
金砖体系在地缘政治与经济体系显现分化运行新态
欧中谈判焦点
欧洲贸易保障措施协议在7月31日终裁将是未来关键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