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4:08
David Park的故事始于父母家中的卧室。27岁时,他身无分文,每天工作到深夜,靠冷电推销谋生,经历着“不成功便成仁”的煎熬。十年间,他尝试了多次创业,却屡屡失败。直到一次偶然的AI实验,让他开发出写作工具Jenny AI,并在两年内将估值推至2500万美元。但正当业务飙升时,一场癌症诊断让梦想与噩梦同时降临。这是一个关于坚持、用户洞察和生命挑战的真实创业历程。
David Park成长于一个创业家庭,16岁时就创立了自己的第一个服装品牌,但结果惨败。父母希望他通过大学改变命运,资助他2万美元学费,期待他成为律师或医生。然而,David在校园中格格不入,尽管身处人群,却深感孤独。这种困境促使他做出重大决定:辍学创业。他回忆道:“我总觉得创业才是归宿。”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合伙人Henry——一个AI爱好者。两人合作尝试了约10个创业项目,均以失败告终,但这段经历为后续突破埋下伏笔。
2019年,David和Henry实验OpenAI的GPT-2模型时,一句荒诞的输出“nothing is darker than a butthole”激发了他们的创意。两人决定开发一款AI辅助写作工具,命名为Jenny,目标是为营销机构提升内容质量。Henry负责技术开发,David则承担销售。创业初期极为艰苦:David在父母卧室工作,每天冷电推销8小时,连续数周被拒率达99%。他回忆:“母亲睡前和醒来时,都能听到我在推销。”经济上,他依赖母亲信用卡支付基本开销,甚至面对亲友比较时的尴尬。但家庭无条件支持成为关键动力:“父母从不让我感到失败,餐桌上总有食物。在自我怀疑时,他们的信念支撑着我。”
2020年GPT-3发布后,Jenny AI迎来首波用户增长,但月收入卡在2000美元无法突破。David意识到问题核心:产品未真正匹配用户需求。他摒弃了传统调研方式,转而深入访谈客户,聚焦痛点而非优点。“不再问‘为什么喜欢我的产品’,而是问‘为什么讨厌它’或‘竞品哪里更好’。”团队通过屏幕共享观察用户工作流,发现他们渴望“友好的AI写作旅程”。据此优化产品后,Jenny AI开始吸引新用户群体。但此时David资金耗尽,仅靠方便面度日。一次偶然的播客访谈带来转机——投资人Jason Calacanis听到节目后,寄来10万美元支票。David与合伙人立即飞往马来西亚降低运营成本,将资金全用于延长产品迭代周期。
随着产品改进,Jenny AI迎来爆发。Zay Khan的Twitter病毒帖让用户量每分钟增长数十人,月收入从2000美元跃升至10万美元。团队乘势加强TikTok等社媒运营,收入在数月内飙升至80万美元。但正当业务接近百万美元年收入时,David被诊断出甲状腺癌。他回忆:“梦想和噩梦同时发生。”手术风险可能损伤声带,影响创业,而延期更导致身心煎熬。手术当天,母亲未能及时分享准备的圣经经文,但David在手术室天花板上意外看到同一段话:“leave everything to God”。术后恢复期,他反思业务脆弱性——自己缺席时增长停滞,证明产品缺乏市场契合度。面临抉择:出售公司套现数百万美元,或坚持优化。
尽管出售诱惑巨大,David选择坚持。他重组团队,专注营销和内容规模化:“战术上,我们测试TikTok创意格式,成功后复制到多账号,并激励创作者。”例如,为内容团队设置底薪加绩效奖励(如基于浏览量或转化率)。这一策略推动收入从100万美元增至300万美元(Annual Recurring Revenue, ARR)。回顾6个月前出售机会,他感慨:“若当时退出,会错失业务翻倍增长。如今公司真实估值已达1000万至3000万美元。”
David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16岁首次创业到27岁突破,他历经近十年失败。“真正成功只在最近18个月,”他强调,“这需要纪律:不能赌上一年半载,而需多年全力投入,甚至接受失败可能。”核心经验包括:
David总结:“创业关乎你有多在乎所建之物——是为用户、家庭创造价值,而非短期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