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9:52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在科技领域远远落后于世界强国。通过一系列国家主导的战略决策和巨额投入,中国实现了惊人的科技逆袭。本文将深入解析其背后的关键政策与人才计划。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在国际上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不仅与美国关系紧张,与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也因意识形态分歧(如对“和平共处”的解读)和核技术转让等问题关系恶化。加之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国家发展基础遭到破坏。
在此背景下,国家领导人推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其核心思想体现为“黑猫白猫论”——无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的方法,只要能发展经济、恢复国力就是好方法。此举为中国接纳外部资本和技术打开了大门。
领导人明确指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在四个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为此,中国重启了因文革中断的留学生派遣项目,并于1979年实现了最高领导人的首次访美,开启了与西方的技术交流。
尽管中美关系缓和,但美国在国家安全相关的核心技术(如半导体、航空航天、能源、新材料)上对华严格封锁。1983年,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宣布的“星球大战计划”(战略防御倡议,SDI)进一步刺激了中国。
该计划旨在建立天基反导系统以抵消苏联的核威胁,其技术野心震撼了全球。苏联立即制定了科技进步纲要,而中国的科学家们也向中央建言:没有尖端技术的自立,国家生存将面临威胁。
这一建议被采纳,并于1986年3月启动了名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著名的“863计划”。该名称直接来源于计划提出的年份和月份。
该计划获得了巨额资金支持,初期投入100亿元人民币,约占当时中国政府总预算的5%,展现了国家实现技术自立的决心。
科技发展的根本在于人才。1977年,中国恢复了因文革废止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高考(Gaokao)。这一举措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确立了基于考试成绩的精英选拔制度。
1977年,约有570万考生竞争仅27万个大学名额,录取率不到5%,其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考入大学意味着跻身社会精英阶层。
1998年,中国又启动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旨在系统性地培养和引进世界级科学人才。归国学者可获得丰厚的研究经费和生活保障,年均津贴折算至今约合5000万韩元/人民币数额巨大,足以购买房产。
2008年,中国推出了更具雄心的“千人计划”。其目标是从全球引进千名顶尖人才,包括受过精英教育的学者、掌握关键技术的专家以及世界顶尖大学的终身教授。
该计划为引进人才提供了极具诱惑力的待遇:
截至2018年,该计划预计成功引进了约7000名核心人才,不仅包括华裔学者,也涵盖了大量外籍专家。
如此大规模的人才引进引发了多国政府的警惕和反弹。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均出现相关诉讼案例,指控参与计划的学者涉嫌窃取国家机密和知识产权,并将其比作“经济间谍”。
美国阿肯色大学电子工程教授Simon Ang在2010年代中期至2020年期间,将其多项研究成果(包括由NASA资助约65亿韩元/人民币的项目)提供给中国多个机构,并以个人名义在中国申请了24项专利,未向美国大学及政府申报。
其行为因一封发给友人的电子邮件而败露,邮件中写道:“这里没人知道我参与了千人计划…如果泄露,我的人生就完了。”最终,他被判處一年零一天监禁。
持续数十年的国家战略投入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中国顶尖高校的学术产出和影响力飞速提升。由9所顶尖高校组成的“C9联盟”被誉为中国的“常春藤联盟”,在国际学术排名中表现抢眼。
以图灵奖得主姚期智教授为例,他于2004年全职回归中国,在清华大学创立“姚班”,专门培养计算机与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人才。该班每年仅从清华新生中遴选50人,成为培养未来科技领袖的摇篮。
通过国家主导的顶层设计、坚定不移的资金投入和全球范围的人才争夺,中国成功实现了从技术追随者到科技强国的跨越,深刻改变了全球科技力量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