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8:32
曾经被视为“廉价仿制造国家”的中国,如今已转型为机器人技术强国。本文深度解析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崛起路径、技术优势与资本布局,并对比韩国在该领域的现状与潜在机会。
在深圳这座中国技术前沿城市,人形机器人已在办公楼承担文档传递等基础工作。更令人惊讶的是无人机送餐系统——用户通过APP下单后,约15分钟内无人机就能将餐食空运至指定区域,再由地面机器人完成最后配送。
这些应用目前虽仅限于示范区域,但正逐步扩大覆盖范围。机器人技术已走出实验室,真正融入日常生活场景。
深圳制造AI企业麦克斯维(MaxVision)近期收购了欧洲代表性人形机器人企业Aldebaran。这家拥有20年历史的公司曾是欧洲机器人技术的象征,其产品以亲切设计著称,甚至受到欧洲多国前领导人的称赞。
然而Aldebaran面临商业化难题:实验室表现优秀的机器人在多变的工业现场难以实用化,家庭应用又存在安全隐患。随着财务恶化,中国企业抓住了收购机会。
继2017年收购全球第二大工业机器人企业库卡(KUKA)后,中国资本再次出手。欧洲积累百年的精密工程和机器人技术正快速向中国转移。
广东省作为深圳所在地,去年工业机器人产量近25万台,占全国总产量的44%,连续五年保持全国第一。今年上半年产量达124,700台,同比增长33%,继续占据全国40%以上份额。
指标 | 数值 | 占比 |
---|---|---|
2022年工业机器人产量 | 25万台 | 占全国44% |
2023年上半年产量 | 124,700台 | 同比增长33% |
广东省与相邻的浙江省组成的中国南部地区,长期以来被称为“世界工厂”,制造业生态系统庞大。众多工厂安装传感器和物联网设备,实时收集温度、湿度、压力等各种数据,这些数据直接应用于机器人训练,为机器人发展提供了理想环境。
中国几乎不存在个人隐私保护限制,这为大数据发展创造了条件。基于这些大数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获得快速发展。
过去5年间,中国人形机器人相关国际专利申请达5,688件,占全球55%。相比之下,美国1,442件,日本1,095件,韩国仅322件。
据中国政府数据,中国高级技术人才超过6,000万人。即使只有十分之一进入人形机器人市场,也将提供600万人才供给——相当于韩国总人口的12%。
广东机器人行业有“七剑客”之称,指代表广东的七家机器人企业:库卡(KUKA)、优必选(UBTech)、埃斯顿(Estun)、拓斯达(Topstar)、华数机器人、杰诺智能和莱恩智能。
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小鹏汽车的何小鹏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表示:“广东有七剑客,未来2-3年内将出现不是七剑客而是七十剑客。”目前候选企业已达1万到3万家,未来十年内出现700家领先企业也完全可能。
根据全球投资分析平台Crunchbase数据,今年上半年全球机器人初创企业吸引的风险资金达60亿美元(约8.3万亿韩元)。
获得投资最多的前十家机器人初创企业中,美国六家、中国两家、以色列和英国各一家。韩国没有一家企业进入榜单。
与中国机器人企业连续获得数千亿韩元规模投资相比,韩国初创企业相对只获得少量投资,在规模竞争中处于劣势。
在深圳南山地区(相当于韩国江南区的繁华地带),中国政府建立了“国家人才公园”。这个位于市中心的科学公园内设有科学馆、初创企业展示区和为创业者提供的社交据点。
公园内展示着科学家壁画和雕像,通过自然地将科学家英雄化和偶像化,诱导人才流入。
中国政府将科学家视为超越单纯技术人员的角色,在中美霸权战争中发挥核心作用的“军人”。核心科学家可获得数十亿韩元水平的年薪、住房保障,还能在专用医院终身以低廉价格就医。
子女教育也得到充分支持,甚至包括高铁座位优先权等细节优惠。中国科学院所属元老科学家的业绩还被载入中小学教科书,作为国民英雄受到对待。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的《2024年世界机器人学报告》,韩国机器人密度为每1万名员工112台机器人,位居世界第一。这个数字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六倍,也是唯一机器人密度超过1,000台的国家。
韩国对机器人的心理排斥感较低,接触机器人的环境也很优秀。产业现场已经部署了大量工业机器人,餐厅服务机器人的普及率也相当高。
人形机器人竞争力的成败取决于上半身、手臂和手的自由度。韩国显示出潜力的领域正是Haptic(触觉技术)。
触觉技术使机器人能够直接操作键盘、使用鼠标、游戏杆、触摸屏,并通过可穿戴套装、手套等产生振动,让机器人直接感受触感。该领域技术进入壁垒高,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技术领导者。
如果在人形机器人的手或皮肤上应用触觉技术,将大大有助于机器人商业化。如果韩国在此领域发力,机器人完全有可能成为韩国未来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