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1:39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IC)上,中国展示了全产业链AI能力——从核心语言模型到人形机器人全面采用国产技术,80%美国机器人零件依赖中国制造。面对中国以开放源代码+价格战的双轨战略,美国紧急推出"AI行动计划"展开全面反制,全球科技主导权争夺进入白热化。
根据《金融时报》拆解分析,美国制造的人形机器人中80%关键零部件来自中国供应链。中国凭借制造业优势实现快速迭代:
"去年参展机器人仍依赖ChatGPT等美国AI系统,今年全部切换为中国国产模型,这是最具颠覆性的转变" —— 金融时报现场报道
在WAIC展会中,中国展示的技术突破包括:人形机器人精准完成搏击闪避动作、自主完成鸡蛋剥壳等高精度操作,以及具备情感交互能力的女性形象机器人。这些进展依托于2015年启动的国家AI战略,通过五年计划持续投入。
通过关税手段强制推广特斯拉机器人等美国技术,政策文件明确包含"对挑战美国领导地位者实施报复"条款
提出"AI一带一路"计划,向非洲/中东免费提供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建立全球AI合作组织
中国科技部在WAIC宣布:"通过开放共享解决人类共同挑战",与美国"AI行动计划"中"确保美国优先"的表述形成战略级对立。这种根本性差异将导致技术标准分裂,全球企业面临选边站困境。
中国采取"饱和攻击"策略:根据2023年11月国家政策,计划在2030年前培育数千家机器人企业,并从中打造7家全球龙头企业。关键进展包括:
商业落地
Zhipu AI模型已部署至马来西亚/沙特等政府项目
成本控制
AI模型运营成本降至DeepSeek 1/100
代际跃迁
GPT-5将于8月发布,突破人类专业考试能力
产业转折信号明确:当优必选等企业将人形机器人价格压至消费电子水平(类比1997年"砖头手机"普及路径),预示规模化应用浪潮来临。金融界预测2026年将成为"机器人元年"。
当前AI竞赛呈现"阶梯式跃升"特征,非渐进式发展。中国通过制造能力+开源策略+政府投资的"三角体系"实现技术闭环,美国则以市场霸权+人才掠夺+基础设施补贴应对。韩国等技术中间体面临双重挤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