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0:53
《朝鲜日报》驻北京特派记者李伐湌(音译)近日接受访谈,结合其自8岁起在中国成长、求学,并最终成为驻华记者的独特经历,分享了对中国社会、经济、制度及潜在风险的深度观察。他的视角兼具内部体验与外部审视,为我们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
记者指出,一个社会要建立有效的激励体系,关键在于能够识别并特殊对待那些被认定为“国家绝对需要的人才”。他以韩国过去将产业巨头如军人般优待为例,说明特殊时期需要这样的集中资源。然而,在当今平等主义思潮盛行的韩国社会,很难达成这种“天才应得超高激励”的社会共识,企业也难以贸然建立此类制度。
相比之下,他认为中国和美国在构建激励制度上更为成功。美国通过专利制度等市场化的方式激励创新,而中国则依靠政府主导,精准地向国家认定的关键领域(如电池、半导体、AI)投入巨额资金和政策资源,催生了一批年轻的科技巨头。
他强调,这种基于“按耕耘收获”的激励制度并非中美独有的专利,而是基于人性本能,任何规模的国家或企业都有可能建立。他引用《国家为什么会失败》的作者詹姆斯·罗宾逊的观点,认为“包容性制度”才是国家成败的关键,即创造一个让所有人都能有动力去追求激励的社会。
当被问及中国可能因何而陷入困境时,记者提出了“完美风暴”(Perfect Storm)的 scenario。中国的高度发达的国家治理体系擅长“拆弹”,能够逐个应对出现的危机:房地产泡沫、地方债、青年失业等……每当一个危机爆发,其实正是中国在着手解决它的信号。
然而,最大的风险在于多个系统性危机同时爆发且相互叠加:
这种多线程、并发式的冲击将超出其现行治理模式的应对能力,因为中国迄今为止的策略是“事前预防”和“逐个击破”。
对于当前持续低迷的房地产市场和消费不振问题,记者观察到,当局正在通过逐步放松调控来应对,甚至采用一些“技术手段”来平滑价格下跌曲线,例如推行“买一送一”等变相降价但不直接体现网签价格的策略。
他认为,一种可能的结局是房地产市场的衰退最终以“大城市与中小城市房价差距固化”的形式软着陆。此外,他还提到了一种外界讨论的、但中国可能慎用的“终极王牌”——农村土地改革。
目前农村土地交易受到严格限制,但如果将其大规模释放入市,将瞬间打开一个巨大的新房地产市场,其经济规模足以应对当前的危机,尽管这也会带来巨大的社会不稳定风险。
作为一名外媒驻华记者,李伐湌分享了其工作中的独特挑战。他坦言在中国进行观察“相当吃力”,时常感受到压力与孤独。地方出差时被车辆跟踪、电话被暗示处于监视之下,这些都是家常便饭。
这种压力与一种深刻的矛盾感并存:他既对中国部分领域的前景保持乐观,也在中国拥有真心信任的朋友。这种“时而赞赏,时而愤怒,时而绝望”的情感交织,是其每日生活的常态。
他认为,中国最令人惊叹也最令人担忧的一点是其“国家总动员体制”。一旦目标确立,从企业、社会到个人,所有力量都会朝着同一方向前进。为了保持效率,中国在体系内构建了激烈的竞争机制(地方政府间、企业间),并将最顶尖的年轻天才置于决策大脑位置,以打破官僚系统的僵化。
对于海外流传的某些政治传闻,记者表示持怀疑态度,认为其更多反映了中国国内累积的不满情绪和对长期执政下可能出现 scenarios 的猜测。他指出,若要证实此类传闻,需要观察到更具体的行为模式变化(如最高领导人缺席重要活动、长期规划停滞等),而这些迹象目前并未出现。从逻辑上判断,真正重大的变动通常是在谣言广泛传播之前就已发生。
李伐湌的观察提供了一个基于长期生活经验和专业分析的内部视角。他认为中国的体制在解决单一危机时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但其系统的刚性、内部积累的矛盾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共同构成了其未来发展的主要挑战。能否避免多重危机的并发冲击,将是中国维持稳定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