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8:54
当用户安装VPN期待获得隐私保护时,可能正将自身数据暴露给监控系统。本文揭露:
2013年,Facebook收购以色列应用Onavo,该工具由网络情报部队Unit 8200(专攻流量拦截和行为分析)的资深成员开发。尽管表面宣传为"数据节省应用",实际成为针对消费者的强大监控系统。
用户安装后,手机所有数据流量(包括应用使用记录、点击行为、后台进程)均通过Facebook服务器路由。这使得Facebook能完整掌握:
当竞争对手Snapchat在2016年加密流量后,Facebook启动"Project Ghostbusters",通过伪造SSL证书实施中间人攻击:
该计划测试对象为13-17岁青少年,以$20礼品卡换取手机root权限。2018年被苹果下架后,Facebook将其更名为"Project Atlas",继续通过企业证书分发系统规避审核。
Facebook的成功模式催生了整个行业的效仿。多家曾有广告软件、间谍软件背景的公司开始收购VPN服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Kape Technologies(前称Crossrider)。
原业务 | 收购时间 | 收购品牌 | 控制资源 |
---|---|---|---|
浏览器劫持与广告注入 | 2017-2021 | CyberGhost、ZenMate、PIA、ExpressVPN($9.36亿) | VPNMentor、SafetyDetectives等评测网站 |
2023年调查发现,苹果商店前100名VPN中,超过20款由中国公司通过开曼群岛/新加坡空壳公司控股,包括TurboVPN、VPNProxyMaster等,母公司QiHOO 360曾被美国政府列入安全风险黑名单。
VPN行业普遍标榜的"无日志"政策存在系统性漏洞:
内容创作者推广链加剧了信任危机:
2025年的隐私保护需要分层解决方案,以下工具组合比单独VPN更有效:
加密DNS查询,阻止ISP监控访问记录。推荐方案:
在$5/月的VPS服务器部署WireGuard协议,完全掌控终端节点,避免商业VPN数据风险。
VPN产业已形成从恶意软件转型、虚假评测到创作者推广的系统性信任滥用。当隐私成为可售卖的商品时,技术透明度和多层防护策略才是真正的解决方案。
对于高匿名需求者(记者/维权人士),需认知VPN的集中式架构仍存在传票风险,必须结合Tor浏览器(严格模式)和完整的设备隔离方案。